您好!欢迎光临宝鸡市文联网站。

首页

宝鸡市文联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宝鸡市文联微信公众号
公告公示: 公告公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评论
宝鸡新诗60年 白 麟
时间:2013-09-18 23:30  作者:宝鸡市文联   来源:宝鸡市文联   点击:

  “周原朊朊,堇荼如饴”。 2500多年前,这片故土曾刻录过敲响木铎到民间听风的采诗官的跫音,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由此暗香浮动,被誉为青铜盛世的周秦王朝由此勃然诞生!

  这是一块生长史诗的厚土,更是哺育中国诗歌的乐土。从宝鸡石鼓山出土的陈仓石鼓文到扶风满门文豪的班固班昭兄妹的诗赋,从前秦扶风才女苏蕙(苏若兰)的织锦回文诗  《璇玑图》  到初仕凤翔 4年的苏轼留诗一百多首,从在前线大散关抗金 9年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千古绝唱“铁马秋风大散关”,到清代文学家方玉润在陇州做官 17年呕心沥血研究  《诗经》  的权威著作  《诗经原始》,从抗战时期作家老舍由川北上途经宝鸡写下的长诗  《双石铺——宝鸡》  《宝鸡车站》  到诗人王亚平和索开在宝鸡一起主编《西北工合》  杂志留下许多抗战诗篇,诗歌在这方沃土薪火相传。这便是宝鸡诗歌创作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

  上世纪 30年代,从这块土地上走出的扶风籍抗战诗人侯唯动,就以其代表作《斗争就有胜利》以及《血债》  《黄土高原变成金的日子》  等在中国诗坛上产生过广泛影响;“七月派”诗人胡征 1963年写下长诗  《鸡声赋》,想不到“文革”时期下放劳改就被发配到宝鸡这个“鸡窝”,这或许就是这个“老鲁艺”的宿命。还有和他一起流寓到此的著名老八路诗人魏钢焰,又不失时机地为这块充满激情的热土再次点燃了诗歌的火种。而上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来自全国各地支援三线建设的精英以及数以万计的下乡知青,是形成宝鸡当代诗歌潮流的重要社会基础。宝鸡诗歌由此进入萌芽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上世纪 60年代初,宝鸡的文学样式主要是一些宣传时事政策的快板诗和短诗。在 1958年那场全民皆诗的中国民歌大运动中,宝鸡也不例外——尽管当年 4月市文化局召开大跃进誓师大会,在群众文化方面提出了“人人学绘画、人人学唱歌、人人学写诗”的奋斗目标,次年 12月市人民委员会又在虢镇公社有礼大队召开“群众文艺创作现场会”,社员即席赋诗歌颂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及至 1960年全市共涌现文艺创作组 404个,出刊有《金台诗选》  《太白诗歌选》  《坪头诗歌选》  《益门诗歌选》  《斗鸡诗选》……但这一阶段宝鸡的新诗创作早已无籍可考。因此本文追溯宝鸡诗歌  (不含古体诗) 60年的漫漫历程,不妨从上世纪 60年代开始——

●宝鸡诗歌的萌芽阶段

  上世纪 60年代初到“文革”前期,宝鸡诗歌创作即很活跃。写诗最早且较有影响的是何执权(后改名何大愚)、郭应文、王伟培、李晨、顾甫涛、祁念曾等。当时的市文化馆(地址在今金台区文化馆)文学创作专干李晨光既创作又辅导,并请省上作家、诗人高敏夫、姜炳泰、高少峰等来宝辅导文导文学创作。当时的诗歌作者有杨学义、刘郁、何大愚、郭应文等,发表的阵地就是市文化馆临街的橱窗《百花诗窗》,以毛笔大楷书写,配以图画,醒目动人。这些诗人当时已分别在《宝鸡市报》《延河》《陕西日报》副刊等开始发表诗作了。时在国营 212厂的何大愚和792厂的游铁民还一同光荣出席全国青年作家大会,轰动一时。

  1979年 8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由西北大学中文系编辑的《陕西新诗选( 1949-1979)》,全书收录了 68位诗人的152首诗作,诗集里最早发表诗歌的宝鸡人是眉县教师李正身。他的诗歌处女作、严格说是歌词的《摆渡歌》,上世纪 60年代初发表在《陕西文艺》上,诗作明显带着那个火热年代的革命热情和时代印记。李正身1964年写的《春晨》和 1974年创作的《女拖拉机手》收入这本《陕西新诗选》。

  1969年“陕汽”编印了《新一代诗选》。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诗歌的力量燃烧着这群年轻人火热的心! 1973年,“陕汽”底盘工会和团支部出版《创业诗集》系列诗丛,收录了几乎全部是北京青工的诗作,其中诗集《明天的路》中的组诗《写在秦岭脚下》充满革命斗志和青春朝气,洋溢着对三线建设的憧憬……当时三线建设鏖战正酣,陆续有好些军工厂迁建宝鸡,不乏像“陕汽”这样的内部诗集,一大批建设祖国、建设宝鸡的“赞美诗”像山花一样次第开放。

  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是,一批军旅诗人——当年来宝当兵或在驻宝军工厂工作的军旅诗人李昆华、车延高,以及后来的昌业廷等,他们无意间承担了那个年代连接宝鸡诗歌创作青黄不接的重任。

  1969年入伍来宝的李昆华, 1973年1月在《解放军报》发表处女诗作,其后陆续在《延河》《诗刊》《当代诗歌》《星星》等报刊发表诗作近 200首,曾获兰州军区文学创作奖和首届《宝鸡文学》创作奖等。当年曾在虢镇国营 792厂上学、当油漆工,今为武汉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的车延高, 2010年荣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

  近几年,还有和他们一样或东奔西走,或南征北战的诗歌“过客”,诸如孙晓杰、昌业廷、之道等则在这里“得道成仙”;老一拨诗人商子秦和人到中年的杨德盛、君天以及年轻的马召平、宁颖芳、杨广虎等东漂长安或咸阳成了“东归英雄”;教授诗人祁念曾“孔雀东南飞”到深圳,扶风青年无奇打工定居浙江海宁。当然,还有在外地成名成家的宝鸡籍诗人,如华北油田的殷常青、成都的马安信、宁夏西海固的红旗、深圳的江冠宇、兰州的卫学昌、银川的林一木、汉中的马迎春等。

  总体上看,从上世纪 70年代末至今,宝鸡诗歌创作走过三个历程,涌现出三次高潮,形成了三个梯队——

●宝鸡诗歌的第一梯队

  新诗创作在宝鸡的真正繁荣,还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始的历史新时期。上世纪 70年代末到 80年代初,宝鸡诗歌创作坚强发轫渐呈星火燎原之势,加之1980年 8月宝鸡地区文艺创作研究室召开文学创作座谈会、10月创办《宝鸡文学》报,有实力的新诗人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特别是 1982年 7月到 9月末市文艺创作研究室在市工人文化宫举办了为期 3个月的

  文学创作学习班,学员达 600余人……浓厚的文学大氛围一浪高过一浪,让宝鸡诗歌迎来了第一次可喜的高潮——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一是渭水,一是商子秦,他们堪称宝鸡诗歌的“双子星座”。

  1979年 12月,渭水的组诗《挂甲屯的爱与恨——献给彭大将军》在《星星》诗刊卷首发表并荣获首届“星星诗歌创作奖”后,在陕西乃至全国诗坛引起轰动。 1986年以后,他的社会抒情诗接连登上《诗刊》,后来的两首社会抒情长诗《 1986:阿兹特克世界大战场》《水在哭泣——献给世界地球日暨新世纪的开拓者》以及组诗《面世》等,如火山喷发气势恢宏,都是有分量的重要作品。 1984年 11月,渭水以“长安诗家”的名义编印袖珍诗丛。《长安诗家》第一辑收录了 10本诗集,宝鸡商子秦的《这一代》、渭水的《诞生》和杨绍武的《一月黄河》名列其中。 1985年 3月,《长安诗家》又编辑出版了“中国当代青年诗人丛书”。如此壮举,不光为宝鸡、也为中国诗歌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1985年,新疆青年出版社出版了渭水公开发行的第一部诗集《静夜写意》。

  老三届知青商子秦 1973年发表作品,直到 1980年 8月,他的成名作《我是狼孩》发表,被中国权威杂志《新华文摘》选载之后一鸣惊人。此后诗作屡屡获奖,被收入诗选年鉴,其诗《爱》等诗作被译为英、法、日文,成为宝鸡第一位诗作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的诗人。后来他相继发表的《这一代》《回声》《夜行人》等作品及作品集,将诗人的影响推到了全国,并占据了很高的位次。但直到 1990年 9月,西北大学出版社才公开出版了商子秦的第一部诗集《回声》。从上世纪  80年代开始,商子秦担任《宝鸡文学》报(后改名《西秦文学》《秦岭文学》)的诗歌编辑、主编,为培育宝鸡诗歌新人、发展宝鸡诗歌创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渭水、商子秦的带动下,宝鸡诗歌一发不可收,在全国诗坛产生了广泛影响。 1986年 10月,市作协编辑出版了首批“秦岭诗丛”10本,按姓氏笔画排列为石坚的《关中吟》、石墨的《鸵鸟的梦》、怀白的《创世的韵律》、李昆华的《仙人掌花》、祁念曾的《春天的歌》、邵文海的《玩石头的汉子》、段恭让的《高原魂》、郭应文的《大树的热恋》、黄默的《烛光》、雷有让的《沉重的情思》; 1987年,北京文津出版社出版了郭应文、刘建军、马怀白等宝鸡 5人的诗合集《汇合的溪流》。加上此前涌现的陈静(常朴子)、红柯、柳琴等诗歌新秀,很快,一个具有创作实力的诗歌队伍组成了宝鸡诗歌的“义勇军”,成为陕西文学西路军的急先锋,被著名新边塞诗人杨牧誉为陕西的“石河子”(诗城)!

  在那个如火如荼的文学年代,我们可以津津乐道的还有“金秋诗会”“秦岭诗会”,它们曾吸引全国众多诗人的眼球。

  市工人文学社成立于 1982年 4月,由工人诗人王伟培担任社长组织活动,团结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当时市工人文化宫每月一期的《活动月报》副刊“耕耘”常发表职工诗文,成为诗歌的一个窗口。 1982年 5月,由市工人文学社组织的“五月花诗会”,可以说是宝鸡最早的诗歌活动。接着自然就有了 1983年 10月由市文创室、市群艺馆、市工人文化宫、市科协等联合举办的宝鸡“金秋诗会”,本市数十名诗人的诗作抄写张贴在文化宫展厅,由群众自由评定;晚上举行诗歌朗诵会,吸引了千余文学爱好者参加。 1985年 9月,在市工人文化宫大礼堂举行的“秦岭诗会”,在宝鸡的文学发展中应该称得上是盛况空前,能容纳一千多人的大礼堂被挤得水泄不通,很多人站在过道里、挤在门外面,倾听来自西安和宝鸡两地的诗人朗诵作品。“秦岭诗会”在 1986年举办了第三届,盛况依旧,除邀

  请本省诗人田奇、沈奇、刁永泉、曹谷溪外,还请到彭国梁等湖南、内蒙、甘肃、宁夏等地诗人到会,并举办大型诗歌音乐会;而到了 1987年第四届的时候,热烈的程度和参加的人数就少多了,不过“金秋诗会”“秦岭诗会”对宝鸡诗歌发展的影响却是历史性的。在这期间,诗会、诗群、诗潮波涛汹涌,高潮迭起。受邀来自省作协等方面的全省一大批诗人在宝鸡传播诗技,相互学习,玉杲、沙陵、晓蕾、闻频、岛子、子页、路漫、刘斌等人都在这里留下了诗歌的足迹。

  秦巴子在《 1980年代的宝鸡诗歌记忆》中追述:“工人文学社的活动和文化宫不定期地请省内外知名的作家与编辑来作的讲座,是我在阅读之外的另一种文学学习。作为一个听众,参加这样的活动多了之后,也知道了一些当时活跃在宝鸡的作家和诗人的名字,商子秦、渭水、杨绍武等是较早在全国有影响的宝鸡诗人,石墨、孙谦、黄默、李红林、马怀白、雷有让、段恭让、刘周社等一些人则是在工人文学社活动中经常出现的名字,他们的作品不时出现在宝鸡市文创室编辑的四开报纸《宝鸡文学》上。多年之后回忆起来,可以清晰地看到, 80年代初期的宝鸡文学,文学作品的刊载阵地主要是《宝鸡文学》和渭水编辑的《科普文艺》。持续举行的文学讨论和文学活动则集中在市工人文化宫进行,凡有知名作家诗人的讲座与报告,教室常常被挤得满满的,甚至窗户上也爬满进不了教室的热情听众,这正是上世纪 80年代初中国内地城市在文化启蒙时期的日常景象,人们把对文化的渴望集中释放在对文学的狂热中了。工人文化宫文学活动鼎盛时期最有影响的,大概要算 1983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的‘金秋诗会’了。”

  这一时期,还有一件事情值得铭记——

  1985年 8月 26日,复刊不久的《宝鸡报》在文艺版开设“西秦诗草”,以整版篇幅集中刊发了我市 13位诗人的诗作,其激情之饱满、风格之多样,为繁荣宝鸡诗歌创作作出了有益的工作。在这次诗的“花篮”中,装满了渭水、李昆华、杨绍武、祁念曾、马怀白、石墨、由甲、李喜林、杨静、贺丽莉等人的诗作。此后几年,《宝鸡报》几次如法炮制,譬如 1986年“秦岭诗会”期间开办“夏日诗会”专版、 1990年举办“纪念鸦片战争150年”诗歌征文等,为宝鸡诗歌创作推波助澜,功不可没。据不完全统计, 1980年到1990年,宝鸡诗人在全国近百种报刊发表诗歌 3000多首。

  1992年 8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王式俭编辑的《陕西诗人四十家作品选( 1978-1990)》,其中有宝鸡 3位诗人的作品,分别是渭水的《假如世界没有了音乐》、组诗《挂甲屯的爱和恨》,商子秦的《我是狼孩》,秦巴子的《盐》。虽发行量很少,却很精到独特,为这一阶段的宝鸡诗歌基本作了总结。

●宝鸡诗歌的第二梯队

  上世纪 80年代中、后期到 90年代末,宝鸡诗歌创作迎来第二个高潮。他们的标志性产物则是“金秋诗会”“蓝星诗社”和《西部诗报》,以及《西秦新诗选》。代表诗人有黄默、秦巴子、景斌、孙谦等。他们迎合着时代的召唤,踏着改革开放的鼓点,将诗歌单一而稚嫩的写实状态推移到精神层面。秦巴子因屡屡得奖还有了获奖专业户的谑称。

  个头瘦小、体弱多病的黄默大名黄培德,此人低调,为人谦和,是一枚沉默的黄金。他当年在宝鸡县文化馆做文学干部,在虢镇地区组织“蓝星诗社”,和秦巴子、孙文杨子、吴晋南、石墨、关西等骨干编印《西部诗报》,团结了一大批工矿企业的优秀诗人。许是 1975年从西安来宝当知青的经历和情怀,使他至今深居简出,不占圈子、不为名累,蜗居独思、安然写作,不免被文坛忽视。尽管他的诗歌量少,但纯粹、精美,诗里行间葆有老诗人绿原的简练、白朴,是宝鸡诗坛不可多得的精英。在 2011年之前,他仅有一本 80年代内部出版的袖珍诗集《烛光》。品味他的短诗,感觉就像文火炖牛骨,让人慢慢品出骨髓味——那抹久违的、暖心的烛火。

  秦巴子本名何战平,是位内心桀骜、满腹诗书的诗人,许是做过下乡知青、工人、教师、编辑等多种职业,他很有思想者的风采,在宝鸡乃至全国的诗歌创作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陕西的实力派诗人,也是目前宝鸡唯一参加过《诗刊》社“青春诗会”(第 11届)的诗人。民间诗歌立场贯穿他 30年的写作历程,特立独行、本色行走,不入圈子不跟风,显示出其纯正而真诚的艺术风范。他的诗歌历程没有故作姿态的掀波弄潮,字句里渗透着内在的智慧和力量,诗思广博,技艺精湛,耐人寻味,经得起苛刻眼光的挑剔和时间的筛选。收入诗集《立体交叉》中的《中药房》等一批很有影响力的诗作,至今为广大读者所传颂。

  此时和“黄秦”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景斌,已悄然出版了诗集《心窗》。王景斌的诗歌创作可谓呕心沥血,多年来,一直以坚韧的姿态行进在诗歌田园里,心无旁骛、一意前行,以多年的坚守和辛勤耕耘换来了诗艺的成熟。由于诗歌创作颇丰, 1991年王景斌就代表陕西参加了“中国跨世纪青年作家代表大会”,并得到了表彰奖励。他后来收入到诗集《灵魂的河流》中的诗作达 300多首,作品呈现出深思、内敛、博大、凝重的整体特征,达到了诗与思的自然结合,理智与情感的有机互补,具有诗美与哲思双重审美张力,在省内引起较大反响。景斌近年自担任市作协主席后,将不少精力用在全市的文学组织工作和推举文学新人方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他的诗歌、小说、散文创作均取得累累硕果。

  “隐者诗人”孙谦是个异数,这位回族诗人默默坚持写诗多年,其诗作以新古典诗风展开了自我诗歌创作的新探索,诗集《风骨之书》中的组诗《魏晋风骨》曾获 1992年台湾《蓝星》诗刊举办的首届“屈原诗歌奖”,使当代新古典一路的诗风又多了一个可资参照的新坐标,填补了陕西诗歌的空白,在海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曾有评论家认为:孙谦诗的现代意识、意绪的自由抒发,成为古典新诗创作心态的最好诠释。多年来,他做过工厂翻砂工和厂报编辑、园艺师等,用一个花工的手艺和心思在虔诚而缜密地经营着自己的“诗路花语”。孙谦近年致力于伊斯兰文化的写作,其凭借两部诗集《新柔巴依集》和《穆斯林词》斩获澳洲“国际汉语论坛”首届国际汉语文学大奖。

  这一期间的诗人们,大部分依然坚持写作,而且在不断地借鉴、探索,诗歌创作呈现出越来越成熟的状态。

  其实,进入上世纪 90年代,宝鸡诗歌纷繁多姿依然不减当年,诗的热潮继续涌动。 1991年 4月 19日,马年“建材杯”全国新诗大赛颁奖大会在市工人文化宫举行,出版的获奖诗集《开阔的生命》由商子秦、渭水、马怀白编辑,宝鸡的由甲、黄默、柳琴、昌业廷获得二、三等奖。这次大赛对宝鸡的诗歌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更大影响。

    1991年 5月,市文联编辑商子秦主编的《西秦新诗选》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宝鸡第一部公开出版的新诗选集, 42位诗人的 122首诗歌精彩纷呈。 1993年 7月,另一部大型诗集《西秦新星诗萃》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尽管印刷粗糙,但影响还是挺大的。该诗集最早是两本诗选,商子秦、马怀白编的《西秦新星诗选》和阎建滨、赵德利编的《宝鸡师院学生优秀诗选》,后精选合并为一本书,合计 129人、 321首诗作。

  期间,民间诗歌报刊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和发展,民间社团风起云涌,民间诗文集纷纷出炉。市作协此间编辑出版了《秦岭诗丛》第二辑,收录有白麟的《风信子》、丹心的《青春梦幻》、夏汛的《黑雪》、南子的《与今夜无关》, 4名青年诗人渐受关注。

  在这短短的五六年间,宝鸡连续出版了多部诗集,商子秦的《思念北方》、景斌的《景斌抒情诗一百首》、怀白的《西部畅想曲》、柳琴的《多情岁月》、白麟的《春天不遥远》《寒门》、马召平的《渴望飞翔》、雷萍的《眼神》等纷至沓来,锦上添花。 1995年《长安诗家》日语版出版,商子秦、孙谦、马怀白等进入翻译诗人行列。

  2001年,三秦出版社精装大卷本隆重推出《百年陕西文艺经典》系列丛书,其中“诗歌百家”收录有商子秦、渭水、杨绍武、怀白、白麟等 5名宝鸡诗人的诗作; 2009年由沈奇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你见过大海——当代陕西先锋诗选( 1978-2008)》,其中收录了渭水、秦巴子、孙谦的诗作。这些可看作是这一时期沉淀后的佳作。

●宝鸡诗歌的第三梯队

  第三个诗歌创作高潮更具先锋性和冲击力。它以富有朝气的一股年轻力量为主,掀起了宝鸡诗歌创作更大的群体运动。2000年 9月,以白麟、马召平、秦舟为骨干的《阵地》诗报和“阵地诗群”浮出水面。可以说以《阵地》为标志的宝鸡第三梯队已经逐渐成熟,时至今日,由著名老诗人贺敬之题写报头的《阵地》已经出版 27期,发表诗作数千首,作者遍布全国。 10多年来他们策划数十次诗歌专辑,特别是从 2004年开始至 2013年,在省、市作协的支持下,相继组织了振兴宝鸡诗歌学术研讨会、吴山金秋诗会、中国·太白山诗会、大关中迎新诗会、黄柏塬·陕西诗会、关天经济区文学座谈会暨宝鸡市职工作协成立大会、宝鸡市首届端午诗会等活动,并组织“宝鸡诗群”集体亮相《诗选刊》。宝鸡的诗歌活动高潮再起,诗歌再度进入活跃期。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全省的诗歌集成纷纷出炉:《长安大歌》收录宝鸡的有50年代的孙谦、赵源, 60年代的秦巴子、白麟, 70年代的秦舟、若水、韩强娃; 2009年第 5期《诗选刊》(下半月刊)第二届中国诗歌节“陕西诗歌专刊”,收录的百名诗人中,宝鸡的渭水、商子秦、孙谦、秦巴子、景斌、白麟、若水、秦舟、吴小虫等 9人光荣绽放;《陕西诗选》( 2001-2010)收录了白立、白麟、黄默、景斌、马召平、宁颖芳、秦巴子、秦舟、商子秦、孙谦、杨广虎等 11位宝鸡或宝鸡籍诗人作品;《陕西青年诗选》( 2011年、 2012年)收录了白麟、秦舟、荒原子、若水、秋子红、苏龙、梁亚军、苏微凉、方冲天等人的诗作。

  除此之外,这 10年来值得提及的诗集有:秦巴子的《纪念》、孙晓杰的《黎明之钟》《银狐》、景斌的《灵魂的河流》、白麟的《慢下来》、马召平的《敏感的生活》、君天的《戴草帽的灵魂》、牟小兵的《缪斯的隐私》《把诗还给唐朝》、王宝存的《用心倾诉》、怀白的《心语》、柳琴的《我会爱你》、郭应文的《大树的热恋》、秦舟的《在地平线上》、简平的《夜歌》、鲁翔的《你是我的梦》、龙飞的《中年回眸》、王金辉的《总有一种美丽》《在简单尘世复杂地活着》等,可谓花团锦簇、五彩缤纷。

  这一阶段,宝鸡青年诗坛的领军人物白麟以及白立、秦舟、梁亚军、张湛林等表现不俗,备受关注—— 

  从秦岭深处走出来的白麟,诗歌是他半生追求的事业,更是他流连忘返的情感家园、精神故乡。从其自然生命中流淌出来的诗歌,渗透着诗人的体温,净纯清丽、洗肺暖心,弥漫着中国诗歌的传统风情。在这个喧哗浮躁的物质时代,不少诗人已丧失了爱与歌唱的能力,只唯技巧、花哨的“马首”是瞻,但白麟却在这个“唯丑”时代把诗写得很美,在内里葆有童贞之心、把持诗歌之根,具有乡土精神、风雅精神、民歌精神。“他的诗句是从家乡太白雪峰和林海里过滤出来的”,是“不可多得的绿色食品”。 2009年白麟出版的诗集《慢下来》荣获陕西省第三届柳青文学奖·诗歌集新人奖,这也是 10年来宝鸡第一部荣获“柳奖”的诗集。

  白立的诗歌创作起步很早,他是一个善于思考、很有评价水准的诗人,写诗严谨,早在上世纪 90年代中期就出版了诗集《西部之恋》,收入其中的大部分诗作体现出他对生活、人生的深刻感悟,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诗人的睿智与思考。白立多年从事《秦岭文学》的编辑工作,  20多年来为宝鸡诗歌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显著的贡献。2011年出版的诗集《一个被漠视的诗人》,似乎暗示着他当下的诗歌状态以及诗人群体被这个时代遮蔽的窘境。

  身为国企工人的秦舟做事默默无闻、作诗却愤世嫉俗,其诗介入当代生活并主动进入对时政和事关人类和平与幸福的政治主题的表达,被诗歌民间誉为“草根诗人”“左派诗人”,其诗歌“始终拥有一种可以和我们所熟悉的普通人生活相互印证的当下感”,“他的具有强烈的左派立场的工人诗歌树立了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为当下消费欲望的自由泛滥化写作提供了新的视野”。代表作《铁匠》《活在工厂》等颇受好评。

  近一两年浮出水面的“诗坛黑马”,是一位命运多舛的岐山籍 80后诗人,他叫梁亚军。失聪、失学等接二连三的打击,让这个脆弱的年轻人一直在自卑与超越的泥沼中挣扎。最终,他以诗为歌,在流血的伤口上绣出艳丽的花朵!短短 4年时间,组诗 5次登上《诗刊》,一跃成为目前中国诗坛的潜力股—— 2013年第 2期再登《诗刊》重点栏目“双子星座”,是近年来宝鸡乃至陕西诗坛少有的奇迹。《悼金粉》目前已成他的成名作。

  可喜的是, 2011年底由市作协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黑蚂蚁”文学丛书 10本,其中诗集有景斌的《呼吸之间》、黄默的《从时间中穿过》、白麟的《音画里的暗香》、白立的《一个被漠视的诗人》、萧风的《灼伤的葵花》、范宗科的《在阳光的侧立面》 6部诗集, 2013年由金台区文联主编、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金台观》丛书 10本,其中收录的诗集有张湛林的《飞行的头颅》等。在世人普遍不关注诗歌的衰境中,这种集体亮相的方式和其整体推动的意义不可小觑。

  当然还有一些亮点,譬如: 2010年 6月岐山民间举办的首届“卷阿风”诗会和金台区文联几乎同时举办的“端午诗会”, 2011年底牟小兵以一首《站在秦岭之巅的太白山》在陕西省首届民间文化艺术节·民间诗歌大赛中勇夺桂冠, 2012年 11月市群艺馆组织的“农民工诗歌大赛”;以农民工诗人鲁翔、王亚军、李宝萍等为骨干的“西府文学沙龙”,除经常组织诗歌沙龙活动外还以民间方式编选出版了《西府诗选》《西府散文选》《西府小小说选》;另有荒原子、若水、郭兴军等一批网络诗人及新秀苏龙、龙飞、王金辉、陈朴等,他们同样顽强地坚守信念,让宝鸡诗歌创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回顾 60年宝鸡诗歌的发展历程,我们为之感动:我们感动宝鸡诗歌和宝鸡诗人为宝鸡精神文明建设所作出的贡献 ;我们感动在日益金钱化的市场大潮下他们的心灵仍然坚守一片诗歌蓝天;我们感动皇天后土给予宝鸡诗人的灵气、勇气和毅力;我们感动在他们的文字中对西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微信扫一扫 关注我们